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书法
      分享到:

      方元访谈:鉴定书画的“境界说鉴识学”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09:54:05 来源:网络

         史料考据、笔墨风格、服饰细节、建筑构成史等切入点,各有所长,难以划一定尊。实践中并非单一方法,往往综合利用,交替解析。我个人鉴识古画习惯着力于内容解读,境界感知,自称境界说鉴识学。(方元 “《溪岸图》”考辨)

          方元是我的大学同窗学友,彼此了解。近年来,他相继发表《溪岸图》、《朝元仙仗图》、《韩熙载夜宴图》等考据论文。论证观点皆是新发现,学术上很有建树,在书画鉴赏界、史学界、考古界影响颇大,是古老的书画鉴识最重要的拨乱反正。日前,我与他通过越洋电话,关于书画鉴识有一席谈。

          于美成(简称于):人生出现激发自己志趣的机会,往往一发而不可止。您在大学时就显露出漫画才华,在报上经常发表构思巧妙、思想性强的漫画。毕业后在报社担任编辑、记者,由于您的勤奋,新闻嗅觉敏捷,在报道写作、文艺评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今,您又推开艺术殿堂的书画鉴识之门,出手不凡,硕果累累。在这方面是什么缘由促成您走出第一步的?

          方 元(简称方):书画鉴识是个“厚积薄法”的过程,看似“薄发”第一步,其实“厚积”的源头还远着呢。十几年来零星搞些书画鉴识,主要是混饭吃。真正调动起我的积极性是《溪岸图》真伪之争。鉴识《溪岸图》涉及绘画史的是是非非,所以它一开始就成为中国书画界关注的焦点。《溪岸图》越鉴赏越觉得它伟大,认识伟大艺术没完没了。我陷入《溪岸图》是非境地不能自拔,执著《溪岸图》成癖。我的“境界说鉴识学”就是在鉴识《溪岸图》中逐渐明确起来。

          于:什么是“境界说鉴识学”?

          方:“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王国维语)境界就是艺术形式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境界。没有情景交融的渗透经营,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及连续性,没有超以象外的艺术效果,境界太浅薄。境界才是鉴识家与画家“当以神会”(沈括《梦溪笔谈》)交流的层面。画之境界感知,浅者看浅、深者看深。“境界说鉴识学”首先强调看懂画,就是内容解读、境界感知,是我鉴识书画断代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诠释方法而已。

          于:近些年来,对于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国内学者提出了“教材美术史”与美术史学“问题研究”的两种不同的美术史观和方法论。不外乎一是根据风格(形式)分析方法做的鉴定判断;一是依照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作品关系的综合性研究。“境界说鉴识学”从对鉴识书画、研究美术史、认识中国文化现象都是一个新思维方式,您的“境界说鉴识学”涵盖的内容有何独到之处?

          方:绘画史实质上是鉴赏史。任何书画鉴赏都与历史真实有距离,书画鉴赏价值判断就是看趋近历史真实程度。以往的书画鉴识“有比较才能鉴别”,说白了就是按图索骥,用葫芦画瓢。这个方法简单、适用。但他有局限,非要有了标准样板才行。现在的书画鉴识“疑难杂症”皆是“孤本”,只此一例,没有葫芦来鉴瓢。“境界说鉴识学”往往可以派上用场,从书画内容解读、境界感知入手。例如《溪岸图》是画人的,把它看成单纯山水画,就永远解不开,并降低削弱了中国画的品格。《韩熙载夜宴图》只从笔墨断代,就无法识破它原是《龙舒瑞应图》。不突破内容解读,境界感知这一关,不可避免就要瞎子摸象。

          “境界说鉴识学”,主要是追求研究画之“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是对书画本质的深层开发,是认识书画大格局规律性的自觉。

          于:“境界说鉴识学”,在经典画作中显示了鲜活的思辨力,是在书画鉴识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对古老的书画鉴识有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境界说鉴识学”本身实践的品格如何?

          方:“境界说鉴识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对鉴识者有更高要求。“境界说鉴识学”实践品格,我强调两点认识:1.历史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画,中国经典画作没有无缘无故的笔墨,中国艺术博大精深特质不是空洞的。中国画历经磨难而不衰,否则它早就不叫中国画了。2.鉴识中国画是有资格要求的,鉴识者的学识要到位“境界说鉴识学”才有效能。例如《溪岸图》画的是秋风秋雨、夕照晚归、听雨观澜,把这种氛围解读为“凤兮”性格,需要对历史、哲学思辨、艺术学养综合的体验,是楚狂接舆呼之欲出的理由,正是画家董源“幽情远思”的高妙之处。

          中国画有五千年文化底蕴,认识中国画精妙特制需要“境界说鉴识学”。内容解读、境界感知谈何容易,张大千+陈寅恪才是我们认识中国画鉴赏家的本来意义。

          于:“境界说鉴识学”抓住了书画鉴识主要矛盾,您的鉴识提升了中国画艺术品位,对绘画史作出了卓越贡献。我想没有偏见就会认识它的意义。

          方:书画鉴识需要彻头彻尾的内容解读、境界感知,并贯穿始终。断识《韩熙载夜宴图》就可以确定元代赵昇、班惟志等跋及鉴藏印皆伪,省去了繁琐考证,可谓事半功倍。再如《溪岸图》画面“黑乎乎”,张大千等人重裱时一再清洗。殊不知“黑乎乎”正是夕阳晚归的时态,并非悠悠岁月造成的旧色。看不懂画对书画损伤,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事在人为才是铁的定律。

          于:您对书画鉴识现状怎样看?

          方:有人认为该鉴赏出来的已鉴赏出来了,鉴赏不出来的就是死无对证了。其实不然,即使有定论的,也需要深入梳理,把它的历史理由尽量清楚明了,才能显现中国画崇高品位。现在似乎热衷于书画交易鉴赏,对重要画作乏人问津。启功所评说“我们绘画发展的历史,现在还只是一堆材料”(《山水画南北宗说辨》文),我看至今状态没有改变。

          于:启功参加《溪岸图》研讨会,王已千邀您在其收藏的《朝元仙仗图》上提跋,徐邦达、史树青、杨仁恺等人专为你的考证写了文章或提跋或评语。我很想知道,老一辈鉴赏家对您的“境界说鉴识学”怎样看?

          方:任何学术成果不可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横空出世。正是这些专家、学者研究成就孕育了我,我的进步渗透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遗憾得很,至今没有机会聆听他们的指教。

          于:您点名批评方闻、杨新等人,他们反映如何?

          方:辨是非,不搞意气之争,点中穴位就哑口无言了。

          于: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股收藏热。书画鉴定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书画鉴定界的几位老先生对书画鉴定说的话,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有很高信任度的。国内外涌现大量书画急待梳理,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国内书画鉴定人才后继无人,青黄不接,“文革断层”显现,国内高等院校没有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专业。这样的人才如何教育和培养,如何有更多的书画鉴定家为民众的书画鉴定服务,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方:鉴定家走到鉴赏专业的路子不尽相同。如何培养书画鉴识人才鉴赏家们大概也说不明白。过去华君武试图在大学办漫画系,培养漫画人才,没有行得通。书画鉴赏在大学设置专业很有必要,作为共同基础课,针对学生创作欣赏大有益处。书画鉴识无法做到短、平、快出人才,不要相信书画鉴识速成入门ABC之类,书画鉴识不存在ABC, 没有祖传秘方,没有高科技识别仪。有志于书画鉴赏的青年朋友,我建议先从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入手,对这一人或一画真正清清楚楚了,你就会知道一段绘画历史。切忌泛泛入手,中国书画浩如烟海无边无际,我们只能做一段一事,全才专业很难做到。只要有机会我会乐于为收藏单位和个人鉴识书画,但拒绝书画作伪的任何交易行为。

          于:多年来,我国考古、流失海内外绘画珍品的新发现,以及对一些古代书画作品的断代、题名、内容、作者署名等问题的甄别,促使加快解决如何重写或改写中国美术史,在与您的谈话中,也多次谈到这个问题。

          方:美术史始终存在鉴识问题。书画鉴识是祖宗留下的一笔糊涂账,是非模糊断识无常,往往糊涂来糊涂去。中国美术史难以一次写准完成,它是一个对中国艺术精良传统发掘与阐释的过程。美术史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新发现、新观点,一成不变或“文摘”美术史毫无价值。90年代文化部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书画》,实际上是当时认识的美术史,现在看来错误不少,继续作教材势必误人子弟。美术史最好由国家安排编写,涉及问题太多,个人难以胜任。

          于:您的三幅宋画考证,大胆犀利,逻辑性强,论证翔实。读后有人感觉以往这三个问题鉴识“全军覆没”,有人感慨“怕是狼真来了”。您今后有什么打算?

          方:“境界说鉴识学”未必会把狼引来,狼真来了亦无须料理后事,人多势众会把狼吓跑。“境界说鉴识学”只能在书画鉴识中充实、提高、接受检验。我瞄准下一个目标是《清明上河图》,有了新发现,我会及时向你汇报。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