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吴冠中:道是平淡,却见浓艳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4:32:56 来源:网络

        在2004年出版《画外音》之后,山东画报出版社相继又推出了《文心独白》和《画里阴晴》两本书,就此,我们看到了吴冠中文集一个相对清晰的格局。作为画家,如此倾心于文字,原本是一件带着冒险精神的事。毕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与文字的表达方式有些许杌陧之处。但吴冠中却以他丰沛的艺术精神,看似率性实则轻灵地驾驭了这种表达方式,并使散文创作成为其整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作也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而吴冠中又有一颗如此奔放的灵魂,绘画固然能容纳下他的笔墨,又怎能写尽他的心胸呢?
        书中的文字尽管来处不一,却都有一种“回望”的立场。这一回首,便是刹那芳华。即便是国立艺专时同窗的奋发青年,待提笔时已是两鬓斑白;那些在政局更迭与时事变迁中经历的苦难,吴冠中并没有强作欢颜,但经过时间的淘洗,一一道来时,也只如一杯淡下去了的茶。此时与彼时的交错,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张张明灭闪烁的面孔,而我们对于吴冠中的绘画艺术和人生历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心独白》开篇是《心灵独白》,他夫子自道:“品尝了西方的禁果,又不愿被逐出自家东方的伊甸园,确有这样的现代亚当和夏娃吧,我属于他们的后裔。”好一个“自家东方的伊甸园”,可不就是对它的心之所系,吴冠中才从西子湖畔到塞纳河边,却又在圣诞节时思念着端午,像怀念父亲那样怀念着屈原?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古典,正是因为已经涉河而渡,方能于回首间,更领会家园的美好,于是这“独白”更像是一种对话: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西方之精神与东方之灵魂,画家之声音与文人之沉吟……

        若说谈及母校、故师和旧友,不过是寻常怀旧文章的套路,我们却在吴冠中的忆旧文字里,看到了他无时不在寻找自己的痕迹:即便是回忆在母校里接受的科班教育,他依然反省到当时轻视文化的偏差,并由此谈到自己在从教时的体会,把艺术家的修养放到了基础“术”学之上。而那些梦里的江南水乡,他拿来入画,现其清俊,在文中已不回避时代车轮碾过时、留下的并不美丽的印记。也许正是因为对美的追求如此强烈,竟令他对丑也无不一一纳入眼底。在《文心独白》中,我们看到吴冠中记下了师生情谊,写下了天伦之乐,怀念着父母深情,吟唱着花鸟清音,但一样刻画了那些荆棘:南行至苏州,他看到狮子林里庸俗喧闹,留园中竟然把最好的景致划出来做照相生意,“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羞耻”。

        那么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不再用“好”和“坏”来定义人和事物了呢?我们说,在好和坏之间有那么宽广的灰色地带,这种暧昧的宽容可真是好,我们在饶恕别人之前,已率先原谅了自己。可是吴冠中不,他可以容忍,但他不宽恕。所以他把那些不美好一一记下来,一同记下了自己的追忆和叹息。

        或许,只有先明白了吴冠中的这些心意,才能读懂他的《画里阴晴》。重读石涛对于吴冠中的创作历程有很大影响,他认为“石涛造型观中突出的颖悟是发觉了平面分割的重要,他充分利用了画面和面积,以白计黑或以黑计白,黑白间的对照、协调在石涛作品中,都被匠心独具地处理得臻于妙境,可有可无或不了了之地拜拜不存在于他的画面中”。得有多么明澈的心,才能从容地安置这些黑与白。一双看遍世事却不混沌的眼睛,一枝写尽沧桑却不落寂的笔,一颗苍老却又始终年轻的心,或许,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绘出最平淡却又最浓艳的画面?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