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书法 沈鹏 事件访谈
      分享到:

      沈鹏先生诗词意境赏析

        作者:核实中..2009-11-10 14:15:27 来源:网络

        潇湘灵气此云山古木清雄香草妍。我与樊川共车马,何须霜叶盛时来。《岳麓山爱晚亭》沈鹏于介居某日,接沈鹏老师电话,他问:“我写了个东西寄给你,收到了吗?”我没有收到,原因肯定是长假闹的。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沈先生给我的邮件。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杳无音讯。正在失望中,邮件送来了,急切打开看,一件是老师给我的一封信,讲书法传统的重要性,另一件是老师的发言稿《“意”无穷尽》。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精辟而极富内涵的文章,心中不吐不快的感觉异常强烈。
          《“意”无穷尽》主要论及诗词和书法的意境及相互关系,重点谈诗词之“意”。意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意境”,是诗人对表现对象的艺术再现,是艺术化了的心灵之语,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沈先生说:“意既然可以有许多的层次,在我身上,大约存在不少‘刻意’的成分,所谓‘执著’,是长处,但距离‘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还远。为了掌握艺术的基本功夫,艺术家不能没有刻意,由刻意到无意,要克服技巧上的困难,还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和思想境界,历代诗家推崇诗经、古诗十九首、陶诗,因为它真挚、醇厚,从生活中自然流露。”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沈先生设置了几个先决条件,如“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具有娴熟的创作技巧、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我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诗人沈鹏喜悦之情在其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时空有隧道,跃上第几层?星月过交臂,烈日曾烂蒸。开舱惊隔世,丹青光泽仍。远观复近察,疑有异气腾。何须揽长辔?火云托舟升。神州多奇事,六骏胜昭陵。”那些物境使诗人驾“火云”,“远观”“近察”,神游时空之“隧道”,与星月共“交臂”,揽尽“神州奇事”。至此,实境(物境)和虚境(情境),经过作者的审美想象实现了有机连接。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沈先生的诗词、书法及文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特征尤为突出。赏析《三余诗词选》,感觉沈先生诗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藏情于景。作品特点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沈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为艺严谨细心从作品中可以解读诗人的真情实感。“又是春风拂柳腰,比肩接踵亦逍遥。新铺路石应知否,五卅枪声黄浦潮!”(《上海南京路漫步》)。每一句都是生活中的画面,风中之柳,行走之人,新铺之路,当年外国巡捕开枪镇压反帝爱国人士的惨状,全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一问一答,强烈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情结。一首诗,四种景物,虽未言情,却处处皆情,尤为动人。
          二是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是诗中情、景结合的艺术,意境的产生与之密不可分。情与景的交融,绝不是情加景,或景加情,也绝对不是情与景的焊接,而是如化学反应后的融合。沈先生的《小雪》,情境一体,使我想起王夫之的一句话“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小雪》写道:“告别慈容九阅年,至今一念一潸然。墓前小草春应发,枥下老骥宵未眠。家累何如安社稷?人和毋忘近研田。节逢小雪迎飞雪,点滴须能到九泉”!写小雪节思念母亲,情真意切,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旋律中,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读者虽然未见其母,但伟大母亲的形象却栩栩如生——可能是寒冷的冬夜,母亲独自在灯下摇着纺车;可能是一家老小期待着开饭,而母亲却在厨房无怨无悔地忙碌……这些场面诗中只字未提,却件件在目。
          三是意无穷尽。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里提出了“不尽之意”的境界问题。“不尽之意”从何而来?来之于“如在目前”。“告别慈容九阅年,至今一念一潸然。”“慈容”如在目前,九年之后仍然“一念一潸然”,为什么?这便是不尽之意。它体现着诗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一次,书家马世晓来京,我们与沈先生谈到狂草的创作、现状、发展问题,其中谈到临习草书时,沈先生笑着说关键在“肖”与意境的关系,而“虚”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高境界,沈先生谈话时那慈祥的笑已诠释清楚:“肖”不是摄影与录像,而是在一种境界中对生活物象进行提炼加工,由实景升华为意境,不尽之言就在这意境之中。意境中的不尽之言,便是沈先生所讲“意无穷尽”。去年,我在准备《胡抗美诗词书法集》时,请沈老师给予指教。沈先生先寄来手稿,手稿只有48字,但书法精到,言简意赅,深刻阐述了诗词与书法的关系,他强调“求通感,求通变”,“必能得一真谛”。他所指出的真谛,我理解就是诗词、书法的意境。在书法中,“意在笔先”、“笔断意连”之意,通篇中的各种呼应关系、对比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象或象征。据黑格尔考察,世界一切民族的最古老的艺术几乎都是象征。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它的神韵、气韵、意趣、气势等,只可领悟,不可直取,悟之则有,取之则无。要认识书法与诗词的意境,必然有个观念意象问题。其实观念意象应用十分广泛,如工程开工时埋下一块石头奠基,明知是虚,却异常激动、虔诚!当然,这种立意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意象。作为诗词、书画意境的高级意象,是朱光潜所谓的“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是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其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作者要力图表现一种不能言传的东西,给人更加宽泛的想象空间。
          法国诗人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是谜语,各人有各人的审美谜底。沈先生在“意无穷尽”中举了一小例:他居于闹市小巷,每天中午将要入寝时,便有一辆汽车鸣笛而过,扰人不安;另外,他常与家人议论小狗乘坐电梯可笑可气之事。“于是,再次遇到那辆鸣笛的汽车扰我午休,一首七律的联句突然冒出:‘汽车深巷鸣金笛,宠物高楼搭电梯’。待七律写成,再看这两句,那‘宠物’可能读者会以为有所暗喻。”沈先生说,这完全是从生活中拈来的“物景”,触景而生情,真的没有“暗喻”。但是,读者产生种种暗喻是合理的。意象的鉴赏由具象到抽象,就是从对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到向社会伦理或哲学观念的靠拢。“意无穷尽”的诗作,往往给人这种猜测、猜想和想象。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1(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