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潘绍棠—难移游子桑梓情

        作者:核实中..2009-11-13 10:32:07 来源:网络

        ●城雕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一道桥梁。

        ●艺术与时代相结合,形式也应该不断发展,老百姓对抽象艺术并不陌生,中国的山水画、书法,甚至现代服装,都有抽象美。

        ●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太直露,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潘绍棠



        广州美术学院的潘绍棠教授是唐山籍较有成就的艺术家之一,朱伯雄教授曾称赞他说:“在我国雕塑界有成就的人物中,恐怕是无出其右的”。

        通信一年多,2000年5月,他出席“雕塑大师滑田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后来唐,我们才始得一聚。叙谈中,我被他炉火纯青的雕塑艺术所折服,更对他殷殷游子心、拳拳桑梓情,产生由衷敬佩之意。

        潘绍棠1929年出生于今唐山市古冶镇李家套村,号荫远,字布南。少年时期就读于开滦中学,爱好美术。1946年在北平私立华北中学读书时曾创作反内战、争自由的《漫画集》,所写《科学与救国》论文获全校比赛二等奖。1947年寒假期间随地下党秘密到华北解放区北岳军分区城工部学习一个多月。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校学生自治会通联部部长、地下党支部书记、中苏友协副总干事。

        1952年潘绍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由于天赋加勤奋,很快以青年理论家和雕塑家的双重身份知名于美术界。正当潘绍棠教授风华正茂的时候,1957年“反右”运动后期,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北京东郊双桥农场劳动。于是,由他草拟的筹建“中国雕塑院”和创办中国雕塑专门刊物的方案不仅束之高阁,而且成了他的“罪状”。1961年,潘绍棠调哈尔滨艺术学院任讲师。1983年9月调广州美院,先任雕塑系副主任,后任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师范系研究生导师。

        潘绍棠教授视时间为生命。他28岁受到错误的处理,50岁落实政策,在人生精力最旺盛时期政治上被排斥,艺术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施展。正因为昨天曾痛失太多的“朝晖”,所以更珍惜今日这宝贵的“晚霞”。潘教授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坎坷,并把挫折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无论从首都到边陲,还是从北方冰城到岭南羊城,潘绍棠教授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养育过他的冀东这片热土,把自己最得意的雕塑作品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一件是1981年创作的《先驱者——孙中山与李大钊1924年在广州(一稿)》。这是潘绍棠教授向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献礼的力作。作品中,李大钊剑眉浓须,目视前方,神情果敢坚毅,其左袖稍稍上卷,右手将长袍微微提起,以人物的动感暗喻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和务实精神。孙中山神态庄严凝重,眉宇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其左手怀抱礼帽,右手拄着文明棍,真实地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思想品格。整个雕塑以概括的手法和洗炼的艺术语言,浓缩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友谊,以及他们非凡的胆略与远见卓识。作品获“黑龙江省建党60周年美展”三等奖,《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1982年冬,潘绍棠教授怀着对李大钊同志无限崇敬之情,将雕塑捐赠给大钊故居陈列馆。1984年,他创作的《先驱者》(第二稿)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及“迎97”北京雕塑大展,并永久陈列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雕塑)、《中国雕塑50年》等大型国家出版物中。

        另一件是1984年创作的城雕《希望之光》,现立于唐山市丰润区新城道与人民路交叉路口环岛处。整个雕塑13米高,呈火焰状,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潘绍棠教授认为,唐山是座靠煤炭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城市,煤炭就是火,就是光。同时,唐山又是一座震后重建的新兴城市,到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为此,他将雕塑定位于以“火”来展现唐山光辉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潘绍棠教授考虑:“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太直露,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基于这一点,他采用抽象的手法,经过概括,将“火”塑造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可视形象,使人看后感到振奋,受到鼓舞。目前,《希望之光》已经成为唐山市丰润区的象征,是其成功且很有影响的城雕之一。

        第三件是应丰润县(现为丰润区)政府委托创作了曹雪芹坐像。坐像为158×96×150厘米,青铜质。曹雪芹身着清式服装,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右手握着一册打开的线装书,左手放在右膝上,面部表情严肃,作忧思状,年龄约在40—50岁之间。其“申”字型脸庞,留短须,力求表现出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气质,刻画出人们心目中曹雪芹的典型形象。

        第四件是为唐山地震文化园设计的“7·28天地鼎”。鼎是中国历史大典上祭奠神灵的器物,它造型稳当,有不可动摇、不可推倒之势。“天地鼎”高7.28米,整体采用的是秦汉时的浮雕手法,周边饰以12生肖浮雕图案,象征地震所有牺牲之亡灵。4足有龙纹图案,象征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2004年5月已完成“天地鼎”定稿的塑造工作。

        谈话中,潘绍棠教授向我吐露了多年埋在心底的一个愿望。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希望有生之年先在家乡办一个展览。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所,把我创作的几十件雕塑、一批美术作品,以及我主编的《世界美术全集》,比较完整地留存下来,展示出去,供后人观赏借鉴。家乡唐山就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我想,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唐山籍老艺术家的心愿。

        面对潘绍棠教授质朴的语言和晶莹澄澈的心,在震撼和崇敬之余,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做好工作,以不负一位老共产党员热爱桑梓,弘扬民族文化的崇高热忱。

        (写于2001的5月,改写于2005年5月)

        【相关链接】

        潘绍棠,号荫远,字布南,1929年生于河北唐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壁画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网站艺术委员会理事,羊城晚报《建筑月刊·艺术天地》名誉主编,全国城雕资格证书持有者。

        潘绍棠曾就读于私立唐山马家沟开滦中学、北平华北中学、北平市立高级商业学校会计科。1948年考入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后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夜大学习3年。

        潘绍棠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讲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副研究员,广州岭南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雕塑专业教授。

        专著有《怎样做雕塑》(合著),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瓷塑》由北京朝华美术出版社出版。《大足石刻》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世界雕塑全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此书为“壮举”,“做了值得大家感激的贡献”.获美术读物黄河流域“金牛奖”一等奖。《景观雕塑》由广东百通集团出版社出版。《潘绍棠美术作品》由香港平明出版社出版。《潘绍棠美术作品集》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潘绍棠绘画作品集》由大连出版社出版。

        潘绍棠教授坚持雕塑史论研究,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南方周末》、《南方日报》、《旅行家》、《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广州建筑装饰》、《雕塑》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连续参加9届全国雕塑论坛会议,先后发表论文《试论我国雕塑艺术市场》、《论巨型雕塑的多重意义——从中国乐山大佛说起》、《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论新建神佛造像在城市雕塑中的特殊性》、《一个建议——关于筹组中国雕塑研究院的提议》等,《雕塑》杂志发表后在全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艺术家与经济人》一文,曾获文化部“华冠杯”优秀论文奖。

        主要城市雕塑《华罗庚》立于北京清华大学、《希望之光》和《曹雪芹》立于唐山、《展翅》立于哈尔滨、《瑶池仙女》立于阜阳、《李时珍》和《腾飞》立于广州、《苏曼殊》立于珠海、《宋庆龄》立于海口。雕塑《先驱者》曾参加全国美展,现陈列于广东省历史博物馆、河北省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雕塑《鲁迅胸像》、《鲁迅坐像》、《老饲养员》等,曾参加“哈尔滨市美展”。《抗日小英雄何畏烈士像》长期陈列于东北烈士纪念馆。雕塑《齐白石》、《腾飞》、《醉》、《曹雪芹》曾参加香港“中国十老美展”。雕塑《送子观音》、《女人体》、《女方体》、《歇》参加 1997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并被收藏。

        1993年,潘绍棠同广州美术学院离退休教授及社会同仁,创办了岭南美术专修学院,并担任董事及副院长,坚持亲自授雕塑课。

        来源:网络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