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 吴为山教授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6:27:54 来源:网络

        10月18日,古城宜兴变成了雕塑精品汇聚的璀璨艺海——“徐悲鸿奖·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赛果在这里隆重揭晓,33件获奖作品水准之高、形态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潘鹤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像》、叶毓山的《愚公移山》、钱绍武的《董仲舒像》……老一辈艺术家的力作满蕴情感,技法高妙;凸现宜兴紫砂艺术的《茗源》、讴歌梁祝故事的《蝶爱》、极富生活情趣的《自行车—雨季》……中青年创作者的作品新意迭出,夺人眼目。“这是中国雕塑界高规格的一次盛会,代表了当前中国城市雕塑的最高水准和整体走势。”据著名雕塑家、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本次大赛艺术主持、评审委员会主任吴为山教授介绍,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国600余位雕塑家的1080多件参赛作品,经过多次严格筛选后,最终评出成就奖五名,优秀奖十一名,创作奖十七名。

        为了给获奖作品安个永久性的家,宜兴市在新城区核心部位辟出30多公顷土地建“中国城市雕塑公园”。用该市市长王中苏的话说,这里将成为“宜兴市民文化休闲与精神栖息之所。”

          从单纯的“点缀”到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从无人关注到自成一格,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到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日益受到各界重视。什么样的城雕作品能够流传百代?中国城雕现状如何?前路怎样?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专访了吴为山教授。

          从科技符号到公共艺术品——城市雕塑的历史演变

          在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雕塑艺术可谓光芒粲然:原始神迹、夏商意象、秦汉朴雄、唐宋煌煌……将一个个时代的风貌镌刻成永恒。而城市雕塑的渐兴发展又可追溯至何时?

          “翻开历史可以看到,自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广场和街道上出现了许多殖民者树立的欧式纪念性雕塑。但是,这些烙上殖民与被殖民印记的雕塑与中国文化毫不相干,相反,却成为中华民族蒙受灾难和屈辱的历史证据。真正体现民族文化价值的城市雕塑在‘五四’运动后才开始出现。”吴为山说。

          据吴为山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一批留学西方、思想进步的雕塑家,如江小鶼、刘开渠、李金发、郑可等人,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回到祖国,创作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纪念性雕塑,以此鼓舞人民斗志、颂扬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至此,具有民族精神的现代城市雕塑破土萌芽。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一批歌颂人民、歌颂劳动、歌颂建设的现实主义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坐标,在艺术手法、艺术形式上受苏联影响。在随后的“大跃进”、“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大批城市雕塑,虽然题材单一、语言程式,但也是中国城雕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文化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价值。

          “1978年对于中国城雕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改革开放让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城雕也呈现出飞跃发展、百花齐放之势,这是思想解放、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吴为山说。他总结了这一时期城雕的几大变化——在题材上,从单一表现政治历史发展到普通生活的具体体现,比如《珠海渔女》、《开荒牛》等,还有立于北京王府井街头的那些历史生活的场景,表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正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在表现形式上,由过去的单纯写实发展到抽象、意象、唯美、符号并存,这说明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艺术形式拓宽、艺术发展多向,比如“五月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群雕等作品;在材料上,从石头制作发展到不锈钢、彩塑,甚至还有水和声光电的运用,这是科技进步的反映;在空间上,不再仅限于广场中心、学校和厂区门口,这标志着人们对雕塑的认识观念有了很大提升。

          “仅从30年来城雕主题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它的与时俱进。”吴为山把30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科技符号,因为当时正值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期,全国600多个城市,尤其是开发区,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第二阶段是天鹅群落加少女情怀,因为这时正值居民小区和街心花园建设快速发展期;第三阶段则是传统风情和历史人物,因为此时正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目前是第四阶段,城雕日益显示出其公共艺术品的属性,因为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热情正在提高。”总之,经济增长、社会开放为城市雕塑的兴建提供了条件,城雕已经成为相宜于建筑、广场、绿化、景观的要素,成为广大市民需要的重要精神产品,成为地域文化的形象符号,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标志。

          “城雕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城市雕塑的价值与标准

          生活于雕塑林立的城市,徜徉在艺术与美的海洋,的确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可美化环境只是城市雕塑最浅层的功用,吴为山认为,城市雕塑所含蕴的人文价值才是其最珍贵之处。

          “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的象征,一座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个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作为城市风格与文化品位的艺术载体,城市雕塑不仅有艺术的审美功能,还有教化功能。”吴为山说。

          翻典阅籍,城市雕塑在中国历史上早已留下了许多闪光,成为中国城市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读史书时,经常会看到对宫廷建筑及其内外装饰的描写,如秦代阿房宫十二金铜人、汉代建章宫承露盘、太液池中三仙山等等,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烟消云散,只留下文字凭吊了。借古开今,今天优秀的城市雕塑就是明天流传百代的文化遗产,如何妥善保护这些杰作是我们面对的迫切课题。”吴为山介绍说,正是感受到了这种时代的召唤,“徐悲鸿奖——宜兴·2009中国城市雕塑大赛”隆重拉开帷幕,致力于去粗取精、发现经典,并科学开发利用优秀城雕,使其价值最大化。

          如何评判城市雕塑的人文价值?“人民的审美标准”成了吴为山再三强调的标尺——“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他认为,城市雕塑是历史的标点,是人民的艺术,它必须反映人民大众的情感,表现大众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追求,并且用大众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人民群众里蕴含着的是中国精神,是东方力量,是时代洪流。”同时,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城市雕塑也应该是高雅艺术的体现。贴近群众和高雅并不矛盾,关键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吴为山把这个准则细化为四项标准——

          影响力。艺术作品要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公共性、艺术性以及精神穿透力。真正有影响力的城雕,必须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环境的考验、公众的考验;

          标记性。城雕应该成为一座城市的坐标,打上这座城市在时空中的印记,并且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市民的思想、思维和生活方式中去。真正具有标记性的作品往往与历史有关,与地域人情有关,还与形象符号有关;

          艺术性。即城雕作品在形式、题材上的突破和创新;艺术家个人品质在作品中的折射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时代动脉的把握,它熔铸了时代、精神、集体意识和个人性情;

          公共性。城雕与周边的建筑、广场、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应和谐一致。

          “很多城雕没有思想”——城市雕塑境界亟待提升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一尊尊悲怆感人的雕塑默然肃立。“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个序曲主题各异而又相互呼应,把观者带入了那段战争与抗争的岁月。这是吴为山怀虔敬悲痛之心塑造的作品,每一尊都给人震撼,触动灵魂。

          这组城雕作品一经落成,立即受到了广泛好评。吴为山说,这些作品是为了再现侵略者人性泯灭的罪恶,唤醒人性真善美的复苏,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的创作饱含着思想和情感。“近30年来成功的城雕精品,比如潘鹤的《开荒牛》、钱绍武的《李大钊像》等等,莫不如此。”吴为山说,“但令人忧心的是,当前的很多城雕作品或墨守成规,或求新求怪,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病——缺乏追求,没有思想,直接导致了格调的低下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吴为山说,最让他痛心的是,进入很多城市,甚至农村,面前耸立的都是面目雷同、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被业内戏称为“一个球、几条线”,让人看后顿生不伦不类之感。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被大量引进,国内很多艺术家盲目追赶世界潮流,却被“潮流”挟裹得失去了独立的艺术判断。而各地也忽视了应该根据自己的城市特色进行创作,同样盲目跟风,人家有什么,我也照猫画虎来一个。“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失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艺术不应该迎合西方人,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雕塑语言。”吴为山强调,“雕塑应该是有精神的,应该是有文化积淀和内涵的作品。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越来越美观壮丽,越来越有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我们的城市雕塑一定要跟上,要成为城市内涵的重要一环,绝不能只是一窝蜂地把空间填满。”

          除此之外,缺少城市雕塑的文化规划、项目管理者对艺术创作规律缺乏全面了解、常将雕塑的艺术劳动等同于建筑、施工,以简单的招标方式实施,仓促上马、创作周期短、速度要求过快……吴为山历数着摆在中国城雕面前的种种问题,脸上写满时不我待的凝重。

          建立民族文化的精神标领——城市雕塑的未来走向

          如何克服时弊,使中国城雕卓然挺立,展露出应有的艺术光彩,这是吴为山心心念念的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和长期的实践历练,他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门径所在。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建立我们民族的、时代的精神标领,建立中国城雕的价值体系,从而引导城雕科学发展。在城市雕塑中,要倡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吴为山说,很多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都是因为缺乏价值标杆而产生的。是弘扬传统、创新创造,还是盲目向外、模仿西化?这对城市管理者和雕塑家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当前,城市雕塑的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越来越紧迫,需要整个中国城雕界携手努力,共同探索。

          以此为前提,吴为山历数了当前需着手开展的几项工作——

          要加强城市雕塑创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城雕创作呼吁创造性艺术人才,每个人都是多元互补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要尊重各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价值,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设环境。”吴为山指出,队伍建设不仅注重艺术修为,更要致力于思想精神建设,勉励广大城雕作者站到人类、站到历史的方位思考现实,构思创作。

          要做好城市雕塑规划,对城雕实施分级评定和保护。规划须包括城市文化定位、空间场地划分、时间实施计划三个必要方面,以杜绝随心所欲的滥建、赶建,而分级评定则有利于规范管理城雕作品。吴为山曾在全国两会上递交过关于城雕分级保护的提案,建议组成评审团,对全国城雕进行普查评估,摸清家底,划分级别,并制定法规予以保护,这个愿望的实现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要立足传承、大力创新。应该通过创意的实现,把无声的石刻语言翻译成世界语言,用现代手法、现代材料连接古代雕塑磅礴酣畅的写意美学传统,创造出体现地域特色及文化韵味的城市雕塑,以新旧融合的艺术之光点亮城市公共空间。

          要完善城雕管理的机制体制,从根本上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充分尊重人民意志,增加政府管理部门、艺术管理机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达到三方“三位一体”,相互理解、合力创造优秀作品的和谐关系。

          中国城雕的振兴之路,依旧漫漫;然而,恭逢盛世,河清海晏,广大艺术家面前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春天。“让我们心手相应,使中国城市雕塑不仅耸立于现代城市,更耸立于历史的时空、耸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耸立于人们的精神家园!”吴为山言语间充满豪情。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72(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5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