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雕塑协会副会长孙振华: 城雕还是个社会问题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6:22:58 来源:网络

        在2010上海世博会推出的四大雕塑项目中,江南广场中标方案的总策划正是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多次参与策划国内的雕塑展和城雕建设。他认为,中国城市雕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起规范化制度。

        城市化导致“城雕热”

        晶报:这次上海世博会做如此大规模的城市雕塑展,您觉得这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趋势?

        孙振华(以下简称孙):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与现代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城市雕塑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届的世博会对城市公共雕塑的推动作用很大。著名雕塑作品《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在苏联世博会上推出来以后,享誉世界。通过世博会,法国雕塑家的作品《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的精神象征。而埃菲尔铁塔也从一个景观变成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并为巴黎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在这一届世博会,法国馆把罗丹的雕塑运过来了,而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也首次走出国门,来到了上海进行展示。这些都会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国际化水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城雕仍处初级阶段

        晶报:有雕塑家认为,在国内做城市雕塑不是一个艺术的活儿。国外是用10年做作品,再摆上100年;而我们是用1年时间做,摆上10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哪里?

        孙:在国外,城市雕塑与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统一起来的。而在国内,城市雕塑是个行活儿,以前人们把城市雕塑取名为“菜雕”,它是个饭碗活儿,需要的是迁就和妥协。但是,我相信这有个过程,好的当代艺术雕塑正在慢慢进入室外空间,带动整个城市雕塑的发展。

        晶报:相比国外来说,中国的城市雕塑还没有出现享誉世界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

        孙:因为中国并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中国古代雕塑的传统,常见的就是动物形象。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学习西方,引进的都是西方古典雕塑形象。中国的城市雕塑缺乏创意创新。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雕作品显得很落后。 中国的城市雕塑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城市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欣赏水平也需要有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公共雕塑是城市奢侈品

        晶报:关于城市雕塑,在中国的争论很多。“是精品还是垃圾”、“与其花钱建座雕塑不如建一座希望小学”,你怎么看待这种争议?

        孙:目前国内的城市雕塑作品数量够多,可是质量仍不行。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机构急于求成,很多大型公共雕塑项目匆忙上马。另一方面则不单纯是艺术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城市雕塑应该是与城市文明状态相匹配,从这一点来说,在中国,公共雕塑仍旧是城市的奢侈品,它的性质不是雪中送碳,而是锦上添花的。正因如此,在社会格局转变中,人们的负面情绪就会影响到城市雕塑。

        但是,城市需要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不是只搞搞免费的群众文化。有人扭秧歌,自然有人要跳芭蕾。每个城市每个阶段都会有问题,有人下岗、有人没有解决温饱,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超越性的内容,需要做有提升有前瞻性的事情。

        有议论总比不议论好

        晶报:这几年可以看到各地兴起做城雕的风潮,中国公共雕塑是不是已经面临爆发性增长的历史关口?

        孙:这样的现象在2000年到2005年这段时期最盛。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是经济和财富的增长期,之后人们对空间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就高了。那时雕塑展空前得多,雕塑家、策展人、批评家都忙不过来,大家感觉好像雕塑要翻身了,雕塑要压倒绘画了。

        这几年,兴建城雕不再只是长官意志和金钱意志了,政府部门对兴建城市公共雕塑的态度变得审慎很多。建设之前,都会想到“要不要公示一下”,听听专家说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反映。这是对负面评价的提前规避。这也说明民间议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人们用语言方式来影响社会决策。

        晶报:以前人们不关心公共艺术,现在开始关注了,这能否说是个进步?

        孙:是的。老百姓有了更多参与机会,评头品足,广发言论。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对一件艺术品来说,议论总比不议论好,这说明有人关注了。国外有争议的雕塑作品也很多,罗丹做了七年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从一开始就处在被误解和被攻击中,后来也成为了世界经典之作。

        尝试引入策划人制度

        晶报:目前,国内在公共雕塑的运作方面很不规范,您认为怎样才是规范的流程?

        孙:国内在公共雕塑运作方面很混乱。最通常的做法就是用海选式的招标方式。政府想做项目,就去找艺术家。招标过程中不规范,存在关系内定等黑幕。这些年,中国雕塑协会一直想推动雕塑制度化,包括了雕塑招投标的方式,以及采纳策展人的方式。这次上海世博会在雕塑项目上就采用了策划人制。在招标上,上海市政府改变了过去漫天撒网的做法,不是直接面向雕塑作者,而是招聘策划团队,200多个策划方案中先选出10个,再重点选出了4个。每个项目作品的征集和具体实施就交由策划团队负责,政府只负责监督。策划人就像是导演,以前都是由主办方“制片人”直接做,有了这种方式以后,就可以由“导演”去做了。

        晶报:深圳在城市公共雕塑方面有怎样的探索?

        孙:相对来说,深圳在城市雕塑建设方面还是比较稳健的,没有盲目地一窝风去建。去年评选出来了“新中国六十年百件雕塑”,深圳有四件公共雕塑作品入选,包括了莲花山上的《邓小平塑像》、《孺子牛》、《深圳人的一天》、《走向世界》。但是,深圳这十年,在城市雕塑方面的发展似乎停滞了,一方面由于城市空间不够,不太好寻找适合放置雕塑的地方。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找公共雕塑上的创新。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现在更强调公共的概念,市民可以参与互动。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8(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