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全景画的壮丽与艰辛访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名誉院长宋惠民、原副院长李福来、教授张澎

        作者:核实中..2010-07-05 17:44:14 来源:网络

        全景画,被誉为绘画领域的“长城”。它源于西方并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它的出现却还是近20年的事。值得辽宁人骄傲的是,1986年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就出自鲁迅美术学院画家们不俗的手笔,并且从那时起,鲁美人仿佛一发而不可收,以绝对优势几乎包揽了国内所有全景画的创作,相继创作出《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郓城攻坚战》、《三大战役》、《井冈山革命斗争》、《赤壁之战》等等。在2004年首届中国壁画美术作品大展中,鲁美参展6幅全景画作品,荣获了7个大奖,4件艺术奖,2件优秀奖。另外还给鲁美领导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优秀作品展中,中国美术馆特用两个厅专题展出鲁迅美术学院全景画作品,同时全景画《赤壁之战》获得此次美展的金奖。这也是全景画首次获得的金奖。《赤壁之战》全景画馆建在汉阳龟山山顶,俯瞰江汉,蔚为壮观。馆内全景画周长135米,通高17米,共2295平方米。地面塑型1342平方米,这样的鸿篇巨制不仅堪称国内全景画之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造诣,弘大的规模与气势在世界全景画长廊中也不多见。同年,作为中国全景画的代表,宋惠民、许荣初、李福来教授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12届世界全景画学术报告会,宋惠民的“当今中国全景画”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和关注,公认中国全景画是世界一流。为了能以更近的距离研究中国的全景画,国际全景画学会决定第十三届国际全景画学术会议于今年9月22日至25日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举行。昨天,记者采访了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名誉院长宋惠民、原副院长李福来、第十三届国际全景画会议组委会秘书长、鲁美学院教授张澎。

        “红色经典”的独特震撼力

        记者:鲁迅美术学院为什么对“红色经典”全景画情有独钟?全景画与其他类别的绘画形式有什么不同?

        韦尔申(鲁美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景画作为大型综合性的公共艺术,在国际上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影响,许多耳熟能详的全景画作品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例如法国的《莫斯科战役》、美国的《亚特兰大战役》、比利时的《滑铁卢战役》、俄国的《波罗金诺战役》等,这些作品以恢弘的气势和逼真的刻画,感染和震撼了各国观众。艺术家们运用全景画所特有的造型手段,将一个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瞬间凝固在150多米长、18米高的画布上,在特定的灯光、音响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型、仿真道具的烘托下,观众在特定的距离之内产生出强烈的视幻觉,宛如置身于巨大的临场氛围之中,这种感染力与震撼力是我们常见的架上绘画所不能比的。

        “红色经典”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时空、事件及人物的片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鲁美继承和弘扬鲁艺传统,本着对祖国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艺术家的良知和深厚的艺术表现力,成就了这些热血与烈火交织而成的革命战争和历史战争画卷。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记者:各地“红色经典”全景画馆目前的状态如何?

        韦尔申:已经完成的全景画画馆都被评上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当前全国正兴起红色之旅的热潮,这些全景画自然也成为红色旅游首选的热点之地。

        有时也很像农民工

        记者:应该说全景画的创作不仅辛苦,而且对艺术家的个性张扬也是有一定制约的。

        宋惠民(鲁美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在艺术道路上选择全景画是沉重的。这是选择了背着沉重负荷的活法,但苦中有乐。从艺术劳动上来说,专业技术的要求很多,但这是我们的强项,都能够做得很好。但从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方面我们却要付出很多艰辛。

        全景画确切的讲应该叫做“艺术工程”,而且是比较庞大的“艺术工程”。我们每一幅全景画从开始到结束大约都得在10个月以上,基本涵盖了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因为全景画要和艺术馆的建设同时进行,因此我们往往要在刚刚封顶的建筑物的框架里进行高空作业。每天双手端着一杆3米长的大画笔,顶严寒冒酷暑在18米高的梯子上抻来拽去,好多人的手上都打满了血泡。

        张澎(第十三届国际全景画会议组委会秘书长、鲁美学院教授):那个时候的我们,精神上是艺术家,形体上和农民工没什么两样。每天用安全带把自己“五花大绑”地捆起来,在五层楼高的架子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偶尔一阵风吹来,架子就向两边晃荡,幅度大约是80厘米,有恐高症或眩晕症是绝对不行的。在武汉创作《赤壁之战》时,韦尔申院长也和我们一样在零上43°C的高温下,头上系着毛巾,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在18米高的架子上创作。

        宋惠民:全景画需要有团队精神,需要有多种才能的人相互默契的工作在一起。这样的队伍在体育界可寻,在美术领域里难觅。但鲁美好像是形成这样队伍的一块沃土。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近年来这支队伍走南闯北,连续作战,每次都刻意创造、不断创新。每一次都要遭遇一些难解的题,每次创作任务都是紧迫的。这其中,李福来教授等老教授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每一次都完成得很优秀,受到项目工程主持方、领导、群众的高度赞许。去年的春节大家也未回沈阳过节,全景画创作组成员都在井冈山上赶制全景画的创作任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记者:听说为了创作全景画,创作组还考察了黄河、长江、赤壁等地的地形地貌,访问了许多当地群众,李福来教授还研究了大量的史书、兵法。

        李福来(鲁美学院原副院长):这是必须的。全景画的灵魂是写实、是逼真、是临场感。比如在创作《赤壁之战》时,就要读兵法,弄明白古代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古代战争是兵对兵、将对将,以兵阵为依托,将败则兵乱,兵乱则阵乱,阵乱而战必败;另外还有如水阵中的“雁翅阵”、“鱼鳞阵”都怎么摆等等一些最常识的东西都要搞清楚,免得出现笑话。在《赤壁之战》中,我设计的战马都没有马镫。因为据史料记载,马镫的出现是在西晋以后。为了这幅画,我大致读了有10多本史书和兵法。

        为了创作《莱芜战役》,我们创作组还到沂蒙山区一个叫铁车的偏僻小山村去采风。当时,陈毅就是在那里指挥战斗的。我们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与当年支援前线的送军粮的老大爷交朋友谈家常,有时在人家炕头,有时就在村头的碾子边。还访问了当年的老红军战士甚至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的秘书等等。通过这些了解,就知道当年共产党是怎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胜仗的,掌握第一手材料,这对科学的反映历史,避免漫画化大有好处。

        中国全景画处于快速发展的旺盛期

        记者:中国的全景画目前处于怎样的状况?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

        宋惠民:从艺术上看,我们的创作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从题材的选择上看,目前我们所表现的内容并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现阶段战争题材多了一些,有些单一。难怪世界全景画会议的同行们经常向我们发问,你们都是喜欢战争的画家吗?随着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兴起,全景画的题材会有多种选择的。风光的、民俗的、怀旧的等等,文化知识探索和趣味娱乐的也都会有的。

        中国全景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旺盛期,这在世界上是个独特的现象。现今100米以上规模的全景画世界上仅20余幅,而且大部分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作品,现时创作的很少。而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竟完成了8幅之多,而且又基本上都是由鲁美完成的,这又成了另一个独特的现象。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