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国画
      分享到:

      我见青山多妩媚——访著名国画家宋雨桂、冯大中等

        作者:核实中..2010-07-05 16:40:21 来源:网络

        当文化已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艺术的商品属性就凸现出来并逐渐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于是,在书画界那负载于笔、墨、纸、砚之上的山川风物也便有了价值。尤其是像宋雨桂这样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的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权威的香港太古佳士得的拍卖价就已经和历代名家相比了。而全国人大代表、省美协副主席、有“天下第一虎”之称的著名国画家冯大中先生,其作品每平方尺也需以五位数计。其他如省美协副主席、我省工笔画带头人白国文,辽宁画院以浑博雄奇见长的专业山水画家相宪文,构思奇妙、不落俗套的工笔花卉画家金明惠,在北派传统山水之上有所发现、探索的赵树春的作品在国内外画界均有很好的影响与市场,他们的作品亦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钱’”了。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已经将金钱奉为最高人生追求的时候,艺术家们能够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不计报酬为家乡的文化事业竭诚尽力,既需要参与者的政治觉悟,也需要组织者的人格魅力与凝聚力。
        “鬼笔仙墨”绘《腾飞》
        宋雨桂先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他是美术界的“腕”级人物,其名气之大可谓享誉海内外。别看他平时有说有笑,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却一定要关掉手机,一声不吭、全神贯注,以其“万法于一瞬”的艺术功力挥毫泼墨。
        传媒中正流行的“眼球经济”一说,让人感觉并相信成功与别人“眼球”的关系。然而,宋雨桂先生最初却没有刻意地去研究别人的“眼球”,只是让自己的眼球先饱览了北国山川的雄秀,然后,再把它们化作胸中丘壑、笔底波澜。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便以其独有的“鬼笔仙墨”带给中国画坛强烈的视觉冲击,长久地吸引着美术界权威、专家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们的“眼球”,他的山水花卉仿佛弥漫着巨大的场,让人的心不自禁地为其所动,这种奇妙的感觉有人用唐人张彦远的“阴阳搁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来加以概括,并称之为“宋雨桂的气魄美学”。
        艺术最重要的不只是技巧的完美,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造境,它能开启、提升、滋养人的精神。宋雨桂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只要你见过他的《寒云赋》(长25米,宽40厘米)、《乡水篇》、《沧海横渡》、《芦花吟》,见过他这次创作的《腾飞》(本次活动中最大的一幅,长6?5米,宽3米),《清莲》等作品,你的心就不能不被那扑面而来超凡脱俗的技法之外的信息所击中,你就会明白,那些严谨的美术界权威、评论家、收藏家为什么会对他情有独钟。《腾飞》图以万顷波涛接天托日,云蒸霞蔚间各具姿态的群鹤不畏惊涛骇浪奋力腾飞,寓意深刻。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为此巨制题字曰:“此巨帧腾飞图为大师宋雨桂老友之精妙佳构,海水惊涛拍岸,气势恢宏。传统技法中参以西洋开拓新局面,创画海之新风,波花浪涌中可见画家吞天搏地之墨韵,浩浩荡荡中,融入画家浓厚之乡情,令观者为之动容,诚乃少观之佳构也。”
        放下“个人小工程”
        投入“文化大工程”
        画如其人。自称“知雨桂者惟韶华也!”的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美协主席周韶华先生对宋雨桂的为人是这样评论的,他说:“我最赏识的就是人们常说的他有侠肝义胆,主要是他能浩然临事,正气接物,胸襟空谷,心田如海,空我天怀,为人为艺痛快、通达,磊落助人……”宋雨桂先生自认是脚下的黑土地滋养了他,是白山黑水赋予他艺术之魂,因此,无论他的名气有多大,只要是为家乡出力的事无不欣然领命。这次在接受了省领导交给的这一任务之后,他马上放下了自己正在筹备中的几件大事,如:他的出生地山东省临邑县政府打“名人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要在当地邢同公园里建一座“宋雨桂艺术馆”,还要把他家那座位于两片荷塘之间的老屋建成“雨桂园”,使这两处形成系列化的人文景观。为此多次催他回去相商,他都一推再推,这次又放下了。除此之外,定于5月20日举办的嘉德十周年23位当代名家拍卖大会、文化部主办的全国20位著名画家(包括范曾、何家英等,我省仅为宋雨桂、冯大中2人)于上半年赴韩国的美术展,今年8月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美术双年展等活动的创作准备工作也都搁下了。
        在他的带动下,冯大中先生也放下了为参加文化部的赴韩展的准备工作,推掉了北京国际双年展和5月份的三峡采风等活动。参加这次创作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放下了自己手中大大小小的活。甚至正在搬迁装修房子的白国文、金明惠也都中止了个人“家居小工程”,投入到这一爱家乡献爱心的“文化大工程”中来了。
        画坛骄子情义无价
        六幅画中,最先完成的是由冯大中先生执笔的那幅《春风入怀》图,因此,记者抽空采访了冯大中先生。
        谁都知道,冯大中先生是画虎高手。他的“虎”被评论界誉为:“独步当今画坛,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自创一格,其艺术巧夺造化之功,古今无出其右者。”但很多人却未必知道他在画虎成名之前,其山水花卉也颇具功力。1978年,他就是凭一幅“千山写生图”,被当时的省文艺创作办公室摄影、美术、书法组负责人宋雨桂慧眼擢拔,从众多基层美术工作者中脱颖而出的。谈及他与宋雨桂之间的交情时,他说:“他既是我的师友,又是我的兄长。他在艺术上的修养很杰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刚认识时都很年轻,他在许多方面对我影响很大。论为人,他也十分仗义、豪爽、有胆识。”
        宋、冯二人当年经常搭伴外出写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辛弃疾的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大约可以涵盖他们当时彼此的心态。那时,他们忘情于山野,与自然为伍,作画之余,无话不谈,亲如手足。当时,冯大中每月工资仅38元,宋雨桂赚的也不多。但只要“大哥”有事,冯大中哪怕兜里就剩10元钱也会倾囊而出;而宋雨桂在自己家还没有件像样的家用电器的情况下,却把俩人一块创作几个月的全部血汗收入——一台彩色电视机送给了冯大中小弟。
        杨振宁在港宴请大陆“三剑客”
        最让冯大中感激的一件事,就是当年“师兄”审时度势,根据他个人的优长为他制定了专攻“老虎”并以此为切入点在中国画界立身扬名的“战略决策”,如今这一“决策”已成现实。
        最让冯大中难忘的一件事是1990年和“师兄”宋雨桂,还有著名画家范曾一同到香港举办“莽神州画展”。那次画展,让3个人的名字大面积地覆盖了海外华语世界。范曾的人物、宋雨桂的山水花卉、冯大中的老虎,此“三绝”令海内外画坛刮目相看,各媒体纷纷以“大陆三剑客轰动香港”等抢眼的标题予以报道。一时间,3人成为香港各界名流争相结识的座上宾,就连平素不喜应酬与热闹的科学界泰斗杨振宁先生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画展。他对这“三剑客”的艺术成就十分赞赏。认为他们的画各有千秋,各领风骚,还十分喜欢体现在宋雨桂、冯大中身上朴实、豪爽的东北汉子那股劲。观展之后,杨振宁亲自驾车邀其3人到香港中文大学做客,并在一起愉快地共进晚餐。冯大中回忆说,杨振宁先生为人谦和、诚恳,没有一点点架子。1996年,他到国内讲学,在沈阳只停留1天,还特别动议邀请3位画家吃饭。但那次因受当时的通讯、交通等条件制约,只有冯大中及时地到场了。席间,杨振宁先生多次问起大家的生活与创作,并说,如果要是在科学的某一领域能够取得像他们现在这样大的名气,那对科学的推动就不得了啦!
        人的一生中至亲至爱者有限,相识相知者也有限。集其一生交逢,往往擦肩而过者居多,真正可以相伴永远将友情进行到底者能有几人?宋、冯之间也曾有观点相左的时候,过去,他们会采取通信的方式切磋,而今只需在电话里谈一谈就解决了。岁月的沧桑改变了他们青春的容颜,却也馈以他们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成熟后的从容与淡定,它让他们与艺术之神握手成为当代画坛的骄子。交谈中,冯大中先生动情地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果说宋、冯之谊尚浅,我劝人生不必深交友。”
        “画虎英雄”的新形象
        冯大中这次是特意从本溪赶来参加创作的。一幅精心绘制的《春风入怀》图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画虎英雄”的形象,让人看到他创作领域的多元化。那一簇翠竹、几株春笋,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向上情绪,尤其是被宋雨桂先生以大笔着水在其画的左下大团积墨甚浓而具象的竹叶之上拂过之后,使其原来凝重的竹叶变得活跃而朦胧,平添了临风摇曳,疏而不乱、影幻迷离的风韵,观其画,耳边仿佛掠过春风穿竹那温润的箫音。
        众手绘出锦绣图
        这次活动应该说是辽宁美术界为建设文化强省所实施的一个大型“文化工程”。
        宋雨桂、冯大中、白国文、相宪文、金明惠、赵树春等所有参与者都是各有专长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他们怀着振兴家乡文化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满腔热情投入创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这六幅巨制上,他们倾注心血、挥洒智慧、一展才华。从3月26日到4月28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集中在辽宁省会馆进行“半封闭”式创作,每天早6点半起床,晚10点多钟才收工,工作十分紧张。由于过度疲劳,有几位画家中途身体不适发烧住院,但未待痊愈就又投入到创作当中。
        《腾飞》、《清莲》、《春风入怀》、《春风》、《春晖图》、《艳秋》等巨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无论是山水还是花卉,无不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白山黑水的诗化理解,凝聚着他们热爱家乡、振兴辽宁的一片深情。
        宋雨桂先生是画坛公认的画荷高手,这次他还特别创作了一幅名为《清莲》的荷花图,技法精妙令人叹服,同时“清莲”又谐“清廉”,作者深意寓于其间。
        相宪文先生介绍说,《春晖图》初稿是以江南山水为基调的,表现一种开阔、疏朗与淡雅。然而,这一初稿没被大家通过。宋雨桂、冯大中等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破坏”,最后使它成为集北国名山之雄秀,群峰奔涌;移百年古松、万树梨花于其间;天布彤云,鸟鸣云端,飞瀑劈岩、清溪汩汩穿石绕树而下一往无前,那种磅礴浩然之气概,给人强烈的时代气息。
        《艳秋》虽然也表现北方山水之雄秀,但因其山形地貌主要取材于医巫闾山之余脉,义县境内的老爷岭碾盘沟一带的自然景观,而使其更具写真的亲切。据阜新画院专业画家赵树春介绍,这个地方处辽西走廊,山峰奇秀,其间还有数丈高的大瀑布和碧波荡漾的天然湖——大石壶。这里因尚未开发,人迹罕至,应是辽宁迄今还保持着自然原始、无污染的绿色“香格里拉”。《艳秋》图表现的正是这里秋天的景色,宋雨桂先生大胆的以朱红点染出一树树血色红叶,更使画面在高古、苍然、悠远的意境中多了些英雄般的壮丽和生命的煊赫,读之,令人遐思无限。
        白国文、金明惠都是工笔画高手,由他们主笔创作的《春风》等作品构思奇妙、落笔不俗,他们借物抒怀,用紫藤、梅花、燕雀等表现出一派春风复苏、万物竞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文化工程”的意义
        谈到这次创作的意义,宋雨桂先生说,像这样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在辽宁美术界还是少有的。他认为,这样的合作,既给画家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美术界人士的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以往画家们在同类事宜中知识产权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的教训,经与有关方面商定作品的使用权捐献给辽宁省会馆等单位。此举体现了社会对画家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这一举措对文化领域深化改革和文化产业化的实施,推动辽宁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将是一次很好的探索。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1(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