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访谈 >> 访谈库 >>
      分享到:

      规则外形,自由内质——雕塑家张永见访谈录 记者 张书彬 王道杰

        作者:核实中..2010-07-02 14:31:04 来源:网络

        “感到冲动就去做”

        雕塑中国网记者:按照惯例,请简要介绍下您的求艺经历。您是怎样走上雕塑这条路的?
        张永见:我走上艺术道路大概和遗传有关,我的外祖父饱读诗书,母亲是中学美术教师,父亲教语文。小时候我的校园周边全是石头,而今我的创作也和石头有关。
        雕塑中国网记者:您创作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并且参加了国内外比较重要的一些展览,在雕塑界得到广泛关注,请简要阐述一下您的创作理念。
        张永见:这得益于我的创作欲和表现欲,总有很多想法要去表达。感到冲动就去做,不想是否会参展或卖钱,哪怕消耗许多时间和金钱。

        “太湖石是皇权散发开的审美符号,是具有病态美的”

        雕塑中国网记者:您认为太湖石具有怎样的魅力吸引您利用这种材质去进行创作?当代艺术家中也曾有人选用太湖石作为创作对象,比如周春芽曾画过《太湖石系列》等。
        张永见:太湖石是皇权散发开的审美符号,是具有病态美的。我这里只把它作为一个象征物。一个“中国式”的独特形象。但后来发现了这里面的许多暗合——曲婉、自为、随性、神秘感等等,真的就应对了西方文化中直线、理性、规范、力量等特征。
        国内做过太湖石的有许多,如施慧、展望、张健君、周春芽等均是转换了材料,而我是直接在石头上演练。
        雕塑中国网记者:请谈下“洇”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何处?是什么契机促成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
        张永见:1996年在天津一个国际石雕创作赛上,我做了件二十吨重的太湖石《风道》,同行称之为“气死摩尔”。大自然的内在结构——骨,太湖石的形体弧线,竟如此相似。这件《风道》,钱绍武先生曾在文章里说:“削去一块,看见了石头的内部”。《洇》的演绎,可能就与此有关。但十几年了,我认为还可以理解为外力的切割,是整体的中国封建社会被后人、被强势文明切割的状貌。简约为“规则外形,自由内质”。
        雕塑中国网记者:您创作《洇》系列作品时除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外,有没有在表现作品过程中去考虑技法因素?
        张永见:在创作《洇》系列时采用的是最简的技法,近似“极少主义”理念。每一块石在剖腹后,你都不知其凹形肌理是如何的。这像玩陶的出窑时心情一样。晚上睡前,想明天这块石头切开后会是什么样呢,就会有真切的幸福感。

        “雕塑家们最应该使用的环保材料就是石头”

        雕塑中国网记者:您也做过综合材料的作品,但是整体看,您对石头独有情种,请您谈下对石头材质的特殊感受。
        张永见:地球就是块石头。雕塑家们最应该使用的环保材料就是石头。它使人放心,踏实。只要理解了它的性格,顺它去做,就没有担心,做完一件是一件。而木会裂,铜的铸造过程繁杂,钢会锈,而石不会。它来自地球,你改变它一下,最后还是在地上或埋进土里。你死了,它还在。
        雕塑中国记者:您认为“雕塑家要通读艺术史,所有人类已有的,要去了解”,另外,在创作中您也会经常去思考一些中国哲学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您个人的创作谈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的力量?

        来源:雕塑中国网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86(mb)